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39 隐忧 (第2/4页)
前期举荐制下,民间有才华的,大都举荐到朝廷做官;参加科举的那些,大都是毛头小子,基本上就没几个能做事的。 虽然朱元璋采用了老中青三级做事法,就是用老人带新人的法子,试图解决科举制所带来的人才不好用的弊端,结果没想到,原有的问题没有解决,又发现了新的问题。 洪武初年的科举制度,缺少各项公平的规章制度,又让科举成了舞弊的场所,科举过不过,只和钱以及人脉有关系,和真平实学并没有多少关联。 朱元璋在失望之下,只好宣布停了科举制度,重新恢复了举荐制。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,他会在考虑了十年之后,才一举推出了相对公平,成熟的科举制。 在重新恢复举荐制度之下,哪怕朱元璋才刚刚对宋濂说举荐制度多好多好,还拿张良萧何举例,但是他心中,却是很忧虑的。 李善长和胡惟庸关系甚好,还是姻亲,他们位居大明朝的高位,那些由他们举荐的人才,也都围绕在他们周围,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。 地方官到京,都会去拜会他们。 地方上的事物,也都是先报到他们那里,然后才决定是否报给他这个皇帝。 虽然就眼前来说,那些没有报到他这里的事情,不算是大事。可朱元璋却看到,这种苗头很不好。 他在位的时候,能压制这些臣子,可万一要是他不在了呢? 还有,如今朝中的官员,不是在前元当过官,就是前元成长起来的读书人,无不沾染了前元的风俗习惯,贪污腐化,根本就是日常而已! 为此,朱元璋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