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末辽东从军行_第一章 铁背山下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一章 铁背山下 (第2/9页)

西侧山腰险峻之处修建了一处名曰“吉林崖”的卫城。其南可直接控制苏子河口,西可俯视沈水河谷,是铁背山的重要屏障。

    吉林崖略呈正方形,设一南门,宽三尺(注5)。城墙为土筑,周长约四百步、高近七尺、宽三尺半。城内中部有一高两丈余,顶部方圆七八丈的天然石台。上面搭瞭望塔,可将来犯敌军的阵势看的一清二楚。同时城内有马道与山上界藩城相通,能及时获得支援。

    攻击吉林崖的明军分为五队,每队两千人,采取前队受挫后队即上的战术。冒着山上飞来的密集矢石,前赴后继轮番交替,攻势凶猛。一个时辰便突破后金军设在外围的两道壕沟。但吉林崖地形险要,易守难攻。明军向其连攻数次,皆被击退。

    明军总兵杜松时年六旬有余,平生身经百战,每战皆身先士卒勇往直前。面对一时难以攻下的吉林崖,不禁后悔未将其余两万人马尽数带来。否则这小小的并未完全竣工的山城,终会淹没在明军的凌厉攻势中。尤其是那个叫杨林的后生前几天的建言,正应了此时此景。

    杨林年方二十,身高五尺七寸三分(按明朝最精准的嘉靖牙尺每尺32厘米计算,约今一米八三)。他英俊帅气,自幼一边习武一边读书,参加过童试和乡试便未再应考,而是集中精力练习各项武艺,期望通过从军来光耀门庭。

    杨林善使长枪。其枪长八尺四寸(约2.7米),其中枪头长一尺四寸,似一针状,锐利无比。左右刃长三寸三分,宽二分,为精钢所制。

    枪头下饰以由牦牛尾制成的红缨。枪杆为空心精铁,内充实徽州稠木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