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为诸葛亮之子_第189章 效仿白起,杀伐果断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89章 效仿白起,杀伐果断 (第2/3页)

白起的腾飞期。这一期间虽然战火连连,但是,史料中并没有关于白起滥杀无辜的记载。白起的性格就是:“要么不杀,要么大杀!”,并非白起喜欢杀戮,而是白起只是想通过这种手段来震慑其他人罢了。当时有些城池的将士听说“白起”来了,直接就逃跑了,所以估计白起想要的可能就是这个效果吧?想震慑可以理解,但长平一战40万降卒被坑杀,这也实在太说不过去了吧?个人并非为白起洗白(也没那个能力),而是长平一战有着一个特殊的背景。

    当时秦国和赵国都是倾全国之力,秦国将所有军队全部调往长平,人数在60万左右,这能占秦国总人数的五分之一。赵国的军队数量应该也在50——60万之间。要长久维持这种对立,军队每日所需的粮草就是个难题。更何况,当时长平距离咸阳近500公里,这更增加了后勤的负担。这也是为什么秦王暗中任命白起、而赵王用赵括换下廉颇的原因,都是为了速战速决,因为谁都耗不起了。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。

    赵军陷入包围时还有40万人,并不是没有战斗力,而是缺粮。有些史料中甚至记载了赵军里面发生人吃人的现象,由此可见,不是赵括要突围,而是粮食逼的他毫无退路。秦国就好吗?连15岁孩子都上了战场,国内的粮食生产也肯定大幅缩水。40万赵军归降之后,秦国等于用一份粮食养了两支军队,单是每天的粮食消耗秦国都负担不起。如果秦军不供给赵军粮食,40万人难保不会重新拿起战刀。这可能也是促使白起下狠心的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其实长平之战也并非我们想象里那样的“一边倒”,赵括也并非一无是处,两军多次交锋,秦军也伤亡惨重。白起战后也说:“秦虽破长平军,而秦卒死者过半,国内空矣”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