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48节 (第2/6页)
,有炭条,有小孩子用的石板,桌子板凳。 各村拿出要上学的小孩子名册登记来领取。 给孩子们发石板那天,举人出身,负责管理县里的学校、书院等教育机构的县丞、县学教谕,还有积德行善、出钱大善人江枝一并出席。 修房的预算从来都没有准确的,江枝预计五两银子,但实际花费十到十二两银子。 原因无他,三个村里有两个村原本是有学堂的,也就是祠堂,江枝不用修,只需要添置桌子白板。 只有一个村需要新修房舍,花费最多的反而在孩子身上。 在适龄孩子登记时,江枝发现三个村里都有孤儿,大的十四五岁,小的才一两岁,寒冬腊月里破衣烂衫,穿着破鞋露出脚后跟,脸冻得青紫,鼻涕长流。 虽然有亲戚长辈看管,日子还是过得很苦,比石猴子可怜多了。 江枝问过情况,决定抚养这些孤儿。 只是年纪大的孩子留在原村,江枝帮忙翻修房子,以后会定时送些粮油米面来,自己学会撑门立户,七岁以下的小孩子她会带回徐家村。 所以钱就花在这上面了。 学堂修好,教书先生也是现成的,这样大的村,以前有学堂自然就有人识字。 以前的夫子是村里一个老童生,每个孩子收束脩三两银子,另外还需要四季节礼。 村里孩子想念书的多,但能每年拿三两银子供孩子上学的不到三个,没孩子上学,这学堂也就办得懒散。 现在各村里也学了青泉学堂,夫子的束脩换成给月钱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