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782章 谢迁:斩杀此獠,以正我鲁地风骨 (第1/4页)
郑鸿逵从朱由检手中,以二两白银兑换来的银元,在小矮子这边,能够换到十两白银的高价…… 郑鸿逵拉去了一船银元,换回来了好几船银锭。 …… 日本多火山,白银、黄金储量,富饶的很…… 但是,因为缺乏开采技术,使得日本此前流通货币,主要是来自华夏的铜钱。 1533年以后,最晚发明自南宋的华夏“灰吹法”提炼白银生产工艺,传播到了日本。 原本稀少的金银开采量,就开始暴增。 在十六、十七世纪,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金银开采国。 甚至,当时小小日本三座岛的产量,就能与南美金银产量并列世界之最。 (此时日本各藩,只占据了三座岛屿。直到清末,日本完全占据北海道后,才成了四岛国。当年张自忠将军骂鬼子时,有个很出名的词汇“三岛倭奴”。) 恰恰这个时期,大明因为缺乏铜矿,自身铜钱也不够用,于是,停止向日本输出铜钱。 这么一来,在巨量新增开采白银的刺激下,日本的白银的实质购买力,不停地下跌着。 在这个时候,西洋人拉着黄金去日本换白银,然后又拉到亚洲将白银换成黄金,都能赚取了海量利润。 郑鸿逵赶上了好时候。 在世界经济学中,有一个很著名的规律——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 指的是: “在贵重金属作为法定货币时期,也就是金银二单元货币制的情况下,制作精良的货币,会被人们收藏、储存起来。 从而使得市场上流通的,都是劣质货币。” 在日本大规模开采金银,造成银价实际购买力不停下跌的特殊时期,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