捡漏:我的财富全靠摸_第三百七十三章 见识浅薄的下场!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三百七十三章 见识浅薄的下场! (第4/5页)


    如此苛刻的海禁政策,表面看是为了肃清倭寇和方国珍余部侵扰,集中精力解决北元,实际则与建立官方垄断的海外贸易(既朝贡体制)密不可分。

    朝贡体制是华夏自古以来传统的对外关系模式。明朝以前,朝贡制度更多以政治外交的面貌出现。明初,由于严厉的海禁政策,朝贡制度的经济意义得到凸显。在私人贸易被严禁的情况下,朝贡成为与海外交往的唯一合法渠道,并且处于明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。

    《明史》记载:洪武初,设市舶司于太仓黄渡,寻罢。复设于宁波、泉州、广州。市舶司是专职于“海外诸蕃朝贡、市易之事”的官署,来华使团所带货物必须由市舶司所下设的牙行来进行贸易,否则就以非法私人贸易论处。

    这一点在明人王圻的《续文献通考》中有着明确记载:“凡外夷贡者,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……其来也,许带方物,官设牙行与民贸易,谓之互市,是有贡舶即有互市,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明矣。”

    对于来华朝贡各国,明政府的回赏往往远多于进贡,虽然这使明朝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,但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。华夏瓷器、丝绸大量输出国外,而海外的金银、香料等也源源不断地输入国内。

    永乐帝即位后,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对外政策,于郑和七下西洋时达到顶峰。

    郑和经事三朝,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,先后七次奉诏出海,历时28年,足迹遍及亚非“凡三十余国,涉沧溟十万余里”,“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”,随行数万,极大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。一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