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不科学_第三百三十八章 再见了,1850!(五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三百三十八章 再见了,1850!(五) (第9/10页)

道倒地。

    或许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缘故。

    直到第二次枪响,徐云方才从惊诧中回过了神。

    回过神后。

    出现在他脑袋中的第一个念头便是........

    这怎么可能?

    今晚的剑桥大学内怎么可能会出现枪声?

    枪械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很有魅力,但发展过程也非常曲折的武器。

    第一代的枪械叫做火铳。

    这玩意大家都很熟悉。宋代就有,到明代盛极一时。

    明末骑兵除了弓箭,最喜欢的就是三眼铳。

    截止到20世纪60年代,本土的一些民兵甚至还继续装备有火铳。

    他缺点是实战中几乎只能发射一次,射击精度很低。

    优点则是打完了能继续当铁棍用。

    火铳之后则是火绳枪,再后来便是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的燧发枪。

    到了十九世纪末期,现代枪械的雏形诞生了:

    那就是后装枪 多边形膛线 无烟火药 锥形弹头的组合。

    但就像后世的各国武器发展水平各异并且鲜少分享技术一样。

    在十九世纪末,各国枪械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。

    以1851年的英国为例。

    多边形膛线要到1854年才会出现,因此目前英国普遍使用的都是前膛枪甚至燧发枪。

    最精锐部队配置的则是一款叫做‘米涅步枪’的武器。

    这款枪口径17.83mm,枪管长990mm,四条膛线,缠距1:78。

    枪管通过三个螺栓固定在全长的核桃木枪托上,枪托底板为黄铜材质,全长1397mm。

    这种枪械虽然有一定的杀伤力,但发射准度和射程都是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