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珰》-童子阅读直播_楔子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楔子 (第2/6页)

来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,两边一对小火者(1)(还加注释了,太太的用心再次体现)扶着,走到近前,檐下那班人要跪,老人伸出一只褐点斑斑的手,粗指节,手掌很宽,微摆了摆:“免啦,”一把喑哑的老嗓子,颤抖着,“天怪冷的。” (检查!这个词怎么念?——答:[yīn yǎ] 是谁常年念为an ya,我不说~)

    “万岁爷歇了吗?”领头的红曳撒从小火者手里接过他,小心翼翼往屋里扶。

    很多人说太太的文很有画面感,仿佛在看一部湿漉漉的电影,这和她的遣词造句很有关系。比如这句,太太在此用了借代的手法,拿这个太监身上穿着的“红曳撒”代替他本人,成功地营造了现场感。试想一下,倘若我们此刻在雪地里,远远望去,不正是一抹抢眼的红在一片雪白里走动、伺候吗?白雪映红袍,这样鲜明的色彩对比,本就夺人眼球,任谁见此情此景,都会留下“翻飞的一片红”的初印象。这比老老实实地写“领头的太监从小火者手里接过他”要生动许多,它使读者身临其境,好像真的在雪地里看一行太监迎接一位老人,一下子就使我们进入剧情,欲罢不能,忘乎所以,不知身之何处。(大白话就是:读得停不下来了)

    顺便科普一下借代这种修辞手法,它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,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。被替代的叫“本体”,替代的叫“借体”,“本体”不出现,用“借体”来代替。比如,拿特征代本体。本文即是这样的例子,其他例子如:“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”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