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二十五章 落定 (第2/4页)
人。那剩下的二十多万漕丁干什么?给漕军军官、各级衙门官员种地——种的还是曾经属于朝廷的屯田或者是朝廷不承认的圩田,基本处于半农奴状态,苦不堪言。 ...... 潘季驯上奏朝廷说,这治河使用的人力太多了啊。各地方征发劳役,耽误了田间农活,老百姓苦啊。既然朝廷有意用海漕了,那用不到的漕军和运丁俺潘季驯给包圆了——皇上,这些人未必够啊,您要严格要求各省、各地方,该征发的还得征发! 反对海运的官员一看这家伙跳出来了,立即集火攻击。说你吹牛呢,治个河能用五十万劳役? 潘季驯招架不住,征得朝廷许可,将原来分解下达的治河任务汇总起来,总计划发在邸报上,大伙儿一看,有一个算一个,全都直抽凉气——嗯,这点子人是不太够。 随即领了治河任务的地方官就红了眼,这可是双优异的抓手啊。要想双优异,最好办法是本乡劳役不征发,全用外来务工人员,这帐还算不清吗? 一个双优异,就给自家后代弄一个铁饭碗。原先一个荫子孙的恩典,干不到三品以上想都别想啊! 于是有上进心的纷纷写信给潘季驯:协理大臣潘侍郎大爷,您忘了吗?俺五舅老爷和您老人家同年啊,您别包圆了,给我个三万两万的,我这儿发动乡绅管饭,一天还发他们五十个大子儿工钱! 京师这边你来我往,争得热火朝天。《皇明南京日报》也不闲着,实时跟进,将双方论点都登载在报纸上并加以评论,虽然比京师消息延迟了五天,但江南市民还是大呼过瘾。发现这报纸真好啊,俺看完了、听完了,也能议议国家大事啦。 至于报纸上说的朝廷若用了海漕,将省下几百万石粮食,江南人都抻着脖子等朝廷给他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