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 91 章 第九十一章 (第2/5页)
连王侯贵族的桌子都敢掀,年少做言官时言辞犀利。 传言她曾上书,弹劾的人无她,正是陛下。 那段时间皇帝偶感风寒,罢了一次朝,又将两次的经筵并成一次,叫侍读学士推迟讲经的时间,汪绍棠便以此洋洋洒洒写了折子: “陛下视朝过迟,罢朝愈频,旷经筵,怠奏事,臣愚钝,不知陛下宫中何以消日?”劈头盖脸给永宣帝一顿训,因有祖制,不杀言官,永宣帝都奈她不何。 小卒看过通关的文牒,忙以双手还回,大手一挥,放了行。 七年前,她离京去了徽州下辖的府郡做了学道,三年之后又被调去江西任巡按御史,辗转蹉跎至今,似是被先帝忘在角落的人。却不曾想,新帝登基不久,竟想起她来,并将她召回应天。 车轮滚滚,马车再次启动,一只修长的手挑起车帘。 少年眼睛滴溜溜地望着窗外,叹道:“母亲,这便是京城了?” 少年的四岁随母离京,对应天的记忆早已模糊,隔着护城河就看到车水马龙的夜市,清亮的眸子里闪着异彩。 随车的翁翁笑问:“少爷可还辨得出老宅的方向?” 少年想了想,失落地摇头:“这哪里记得。”转而向端坐在对面的母亲道:“他们说,母亲回京是要做大官的,既已腾达了,还要屈住老宅吗?” 翁翁听了少年的孩子话,笑着从包袱里取出一个发黑的竹筒:“家主受先师影响,是节俭惯了的,这笔筒尚用了十多年,更别说是宅子了。” 少年垂眸接过笔筒,细细端详一番。到底还是个寻常的旧笔筒,看起来也不值几个钱,却一直被搁在母亲的书桌上。 “每每听你们议起母亲的老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