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9章 (第1/3页)
只能说,这波还是众位诗人代入感太强了,以至于被情感蒙蔽双眼,倒不及其他局外人清醒。 【我们知道,评价一个人要有综合视角。关于陶渊明,我们很容易给他打上一个隐士的标签,这样当然方便,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之下。 但“打标签”意味着陷入定势,如无意外不会再特意去了解,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我们虽然学过不少陶渊明的诗,但他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。】 曹cao对这个“综合视角”的提法十分欣赏:“以点观人,其人不全,对一个人的评价怎么能以偏概全呢?” 显然,他是对那些骂他是汉贼的人非常不满。 刘彻也理解这段话了:“打标签,陷入定势,比如说秦始皇的标签是暴君,所以后人便陷入始皇帝是暴君的定势?” 底下大臣纷纷捂脸,有点道理,但又好像槽多无口。陛下您是不是忘了水镜里的后辈显然对始皇帝颇有好感,说不定人家在后世不存在“暴君定势。” “应试教育,是在说他们的科考?”这是研究科举研究出条件反射的贞观朝。 “不错,先生不只是隐士,还是征士节士!”反应过来的苏轼开始给偶像正名。 【所以借这首诗,我们要重新了解一下这个人。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有一个从出仕到归隐的经历,我们前面着重讲了两段,分别是他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仕,但据考证,这中间他至少还出仕过三次。】 陶渊明执杯的手一顿。 【文史哲不分家,要弄清这个问题,我们还是先来扒一扒历史。】 历史! 众位皇帝陛下一下子警觉起来,当即吩咐左右准备记录,曹cao等几方势力亦神情严肃,试图从中听到更多与自己时代相关的事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