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67.变故 (第2/3页)
一致认同的,立刻就报上去了。前些天学校里也批下经费了,要立为本学年的重点项目,还准备报送司法部,只是这样一来有些地方要再修改完善。” 萧隐清刚想回答她会很快着手修改,赵所却没有给她空隙,接着又说道:“理论研究时效性要求很高你也知道,学校的意思是先写一份综述,已经联系学术主刊刊发,你看你又是特殊情况,所以我找了南老师写综述。但你别说,南老师写完后,也提出了些核心问题,现在的课题内容关于基层实务这一块比较薄弱,我认为补充很有必要,南老师正在做这件事。” 这段话的意味再明显不过。高校自有一套关于学术资源的潜规则,萧隐清博士在关大读,但她是关门弟子,她刚毕业导师就退休,跟随子女移居国外,含饴弄孙,给她留下的“人脉遗产”早已不够用。 关大的法律是在有了刑研所后才跻身一流,当初组建刑研所不易,时任校领导团队几乎用尽了所有人脉,才从政法系学校里挖到这些顶级大牛。刑研所在国内刑法领域之所以领军,是因为刑法领域的领军人物身在其中,刑研所每一个领导都是奠定国内现行刑法理论的核心人物。作为刑研所的副教授,想积累学术成果,萧隐清根本不可能绕得开刑研所特有的资源渠道。 评为重点项目的代价,就是开学前闷头一周完成的研究内容,要与提供资源的人平分,这份研究要加上南珍的名字了。 赵所的话点到为止,这种时候连短暂的沉默也会显得萧隐清不识趣。萧隐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