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系统不正经_第一千八百七十章少能载船,多不淹禾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一千八百七十章少能载船,多不淹禾 (第3/4页)



    螭首在建筑上的使用历史,已有1500多年。

    经过历史的沧桑演变,螭首的形态和功能意义都有了些许不同。

    现存最早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石螭首,扁平而长,整个螭头没有太多的装饰性花纹,显得简洁大方。

    唐朝时的螭首,则面目凶煞,神情威猛,被赋予驱鬼辟邪的功能。

    元朝的螭首更加敦实、浑厚。

    而到了明清时期,螭首则成了封建帝王个人绝对权威的标记。

    目前的故宫螭首,就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。

    在故宫的三大殿——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的须弥座台基四周,都有汉白玉栏杆围护。

    龙凤云纹的望柱下,伸出一个石雕龙头,这就是螭首。

    在众多的螭首中,位于高台各转角处的螭首较大,其他的则较小。

    其中大螭首被雕刻有前臂,显示出威猛不可战胜的神态,像是一个转角部的柱底石。

    它在一个方形基座的一角,雕出前臂和龙头。

    前臂肌rou健硕,龙爪筋络突起。

    脚尖嵌入石座,双肘半曲,蓄势待发,大有一跃腾空而起之势;

    而龙头部分雕刻得更加细腻,龇牙翘颚,威猛凶悍,仿佛一旦横空出世,就能气吞山河,充分表现出了皇家的雄浑气魄。

    小螭首的雕刻工艺也不输于大螭首,螭头微昂,龙角抵柱,圆睛卷鼻,嘴中有一小洞,起排水作用。

    都说螭无角,可仔细观察却会发现,它们在故宫的模样却是头上长角的。

    这些均为双角龙形,微张口,露齿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