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80 (第2/4页)
放在最右边的一张兑票,看到上面注明的面额之后, 笑道:“就这薄薄一张纸,就能抵得上铜钱五十贯?” 章严维开口回道:“臣回禀,此之一物在金陵兑票铺确能兑换成铜钱五十贯。” 萧旻放下了兑票, 转而拿起了一旁放着的奏折, 打开,隽秀小楷映入眼帘。 奏折间夹着一张票签,上面是内阁给出的批阅建议。 萧旻扫了两眼, 票签写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意见。 一为准折中所奏, 二则是否决。 萧旻将票签拿开, 看起了折子。 臣宁砚谨奏:臣自任金陵之审判史来, 为天子之耳之目, 察金陵之民情, 闻金陵之民生。 金陵富庶,沃土千顷, 田桑裕民,工商繁华。 市易之间,银铜往来数额日增。 然, 银铜币重, 往来不易。 臣曾见一民欲买耕牛三头, 一牛价八贯,一贯钱重八斤。 是以三牛之钱,由二人共抬于市,方得三牛。 三牛尚如此之艰,况百牛,千牛乎? 金陵大商大贾,市易之间,动辄百贯千贯,深感银钱输运之不易,由是合联,创一物,曰:兑票,置兑票铺于闹市之中。 持兑票之人,兑票书数额几何,便可于铺中换得银钱几何。 千贯之易,不过区区数纸而已,垂髫小儿亦能承其重。 …… 兑票一物,关乎铸币,假草民商贾之属,殊为不智。 故臣欲设兑票务于金陵,替商贾而印兑票,而后使之流转互通,利民、利商,更利官、利朝廷。 …… 臣乞陛下,允臣之所奏,动金陵府库之财,为兑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