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54 (第2/4页)
,如果不是收到本奏折,林沐之到现在还不知道干旱已经到了种什么程度。 这奏折源头是一地方县的县令,那里土质肥沃,人口也不少,就是离着市镇远了些,中间隔了两座山。 县令一人管了下面的四五个村子,原本小小山村作物产量喜人,除了补给自需,还能留一部分转卖出去,换的银两。小县城的百姓生活的不算富得流油,可也是用得起盐吃得起rou。 可是今年,冬天不冷,田里的苗儿早早的长了出来,麦苗冬天长得太快,到了春天夏季,长势就会下降。 再加上久久不见雨水,河流都几近断流。这些早出的苗儿,下场可不怎样。 而且,看这册子,明明报的是初春时的景象,却在天热起来了的月份里,才传到林沐之手里。禀报实情的一本奏折,到底是费了多大劲,花了多久时间才传过来。 真是难以想象。 到现在,君涎离京已一月有余,南边剿蛮匪没什么动静,这边又出了压情不报的岔子,真是要多烦有多烦。 更何况,奏折上记得是两个多月前的景象,这两个月,京城都不见雨水,谁知道现在那个山中县城的灾害成了什么样子。 只有早知道问题才能早早的想出解决方案,去下落实施。尽管林沐之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派遣了官员离京进山查探情况,可结果依旧是让人失望。 而且,真是不查不知道,一查吓一跳。不管是在范围上还是程度上,大启的旱情远远超出了想象。 春日的那股寒流,一个‘倒春寒’,不仅病倒了林沐之,还让一大批太早破壳出来的粮苗遭了秧。 对于农业这一方面,别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