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代十国那些人_第28章 战后重建的洛阳和唐朝的农业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28章 战后重建的洛阳和唐朝的农业 (第6/6页)

峰,均田制频临崩溃。更关键的一点就是,租庸调制被破坏后,藩镇长官就成了真正的土皇帝,掌握了辖区内的税权,和中央争利,并且威胁中央。为了加强中央的税权,再加上政府的确是财政困难,所以后来朝廷提出了两税法。

    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原本的租庸调变成了户税和田税,取消一切杂税。每年分两次夏季和秋季交纳赋税。这样实现了征税以人为本到以资为本。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普通老百姓的负担。

    对于两税法的评价绝大部分都是正面的,一方面截断了地方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,巩固了唐朝的统治秩序。另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。

    下面我们再说一下唐朝农业科技的发展,这里主要介绍两个东西,一个是筒车,一个是曲辕犁。

    先说筒车,主要构造就是一个大转轮在上面固定好圆筒,这个大转轮的下面小半部分在水中,水筒口对着水流方向,这样一来就能利用水力,推动大转轮,然后将水送到高处。虽然后来又有一些改进,但是主要的工作原理还是差不多的。筒车的出现使得灌溉更加方便,效率更高。应对干旱的能力提高,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繁荣。

    曲辕犁。这个最先是在南方出现的,因为原本的直辕犁,不是非常适合水田耕种,耗费人力畜力,而且不放便掉头,工作效率低。出现曲辕犁之后,更省力轻便,而且方便掉头,工作效率大大提高,促进了农业的繁荣。(未完待续)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